建功在昆仑山深处
发布时间:2025-02-26 10:04:24
作者:康文强文章来源:地质环境院
跟着央视 “走”进深山
2025年1月22日央视新闻频道“新春走基层”栏目播出了《穿越昆仑“冰达坂”这条护学路他们走了17年》。视频讲述了西和休乡库兰阿古村(8村)的学生为了上学要走370公里的山路,政府教育、交通、气象等多部门联合村集体开展了护送行动,最终将每一个孩子都平安送到家中的事迹。随着镜头的切换,我们可以看到8村近年来的巨大变化,其中我公司驻新疆喀什地区地灾防治施工项目部(8村)修筑的一系列防治工程也出现在央视的镜头中。如今这些构筑物已经全部投入使用,极大的降低了泥石流的危害性,保障了8村居民房屋、牧场、商铺、牲畜等1200余万的财产安全。
山高路险 难于上青天

崎岖的昆仑天路
出生于华北平原的我,对于370公里的路途并无遥远的感觉,坐上高铁无非就是一个钟头的时间。然而将这370公里的路放在海拔3000米以上的昆仑山深处,那就变得难于上青天,堪比蜀道难。8村深处昆仑山腹地,距离县城370公里,开车正常情况下需要9个小时,行程大致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由叶城县到西和休乡,全程200公里,约有60多道“拐子弯”,途经凶险的219国道,山路崎岖蜿蜒,还要翻越海拔3150米的阿卡孜达坂(达坂的意思是连猴子都爬不过的山);第二阶段由西和休乡到8村,全程大约有山路170公里,“U型弯”160多处,洪水泥石流频发。道路比219国道更窄,部分路段还是单车道,一侧是悬崖峭壁,一侧紧贴山体,容不得有丝毫懈怠,期间还要翻越两个达坂,海拔最高可达4200米,气候多变常年有积雪存在。
功成在深山里
面对如此险恶的自然环境,我公司地质环境院干部职工不畏艰难险阻,领导干部带头冲锋,于2024年7月派出4名专业技术人员进驻8村,组建了叶城县西和休乡库兰阿古村泥石流地质灾害防治施工项目部,随即便展开了施工作业。项目全体人员克服困难,如期在10月份完成了施工任务,并且在最终评审中被评定为优秀等级。除了完成设计工作量外,我们还为村子的商铺维修路面、积极调配机械抢修山洪破坏的道路、为村民的草场修建过水涵洞、帮助村委会平整场地……当地的村民也会在过节时邀请我们参加舞会,分享他们自制的酸奶疙瘩、羊油馓子、小白杏等。
惊心动魄的奋战经历

凌晨被迫转移
除了有温情时光外,在项目上也会有惊心动魄的时刻。在深山中,我们最害怕的就是下雨!6月份刚上昆仑山,身体还没来得及摆脱高原反应,“雨”就在心理上给我们来了个下马威。6月28日凌晨2点,大雨一夜未停,随着警报声响起,所有人都从睡梦中惊醒,只听见有人在呼喊:“洪水要来了,所有人紧急集合”。当时气温已逼近零度,我们不得已转移到村委会的一处高地,在寒风中站了两个小时才等到水位下降。“雨”给我们带来的麻烦远不止如此,7月27日,因受降雨影响,出村的唯一道路被一块高5米、宽11米的巨石砸毁,原定的项目检查组被迫折返;8月3日库兰阿古河水位暴涨,出村道路和信号线被冲毁,道路和信号中断了一周,家人一度以为我出了意外;8月16日,我项目人员外出送样,314国道上发生泥石流,车辆在国道上被困了6个小时,凌晨4点才平安到达城区;8月26日夜晚暴雨来的迅猛,院子里的积水无法排出,雨水回灌到项目部宿舍,房间内积水达20厘米,收到了险情预警又是一夜未眠……

巍峨喀喇昆仑山
站在喀喇昆仑脚下,人像一粒微不足道的沙粒。雪山沉默着劈开天空,盘山路像造物主随手甩出的鞭子,弯弯绕绕抽得人头晕。喘口气都带着冰碴子,抬头望一眼雪峰,膝盖自己就软了——这才知道,山是活的神,人是借路的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