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Logo
  • 首页
  • 关于我们
    • 单位简介
    • 领导集体
    • 机构设置
    • 资质荣誉
    • 联系我们
  • 新闻中心
    • 新闻中心
    • 公示公告
    • 时政要闻
    • 经营管理
    • 视频中心
  • 钻井工程
    • 钻井工程
  • 国土资源
    • 国土资源
  • 地质环境
    • 地质环境
  • 安全生产
    • 安全生产
  • 党群工作
    • 党的建设
    • 纪检监察
    • 工会工作
    • 团青工作
    • 志愿服务
  • 文化建设
    • 文学园地
    • 书画摄影
    • 人物风采
    • 巾帼建功
党群工作

党群工作

Production safety
  • 党的建设
  • 纪检监察
  • 工会工作
  • 团青工作
  • 志愿服务
当前位置:首页 > 河南省资源环境调查三院官网 > 文化建设 > 巾帼建功 >

【巾帼建功】青春丈量大地 柔肩担起重任 ——内蒙古地质战线上的“她力量”

发布时间:2025-07-28 14:58:42 作者:吕丝曼文章来源:新乡调查院
     
       在广袤的内蒙古高原上,满目的荒凉是大地的基本色,呼啸的风沙是永恒的背景音。在这里从事地质勘查工作,常与孤寂为伴,与危险同行。然而,在传统观念中“属于男性”的领域里,却奋战着一群女地质队员,她们正用自己的专业与坚韧,书写着新时代的地质人生。
从找矿人到“生态卫士”
       2025年开春,内蒙古自治区的大草原上,狂风裹挟着沙砾,拍打在临时搭建的野外工作站板房上,发出细碎的声响。王志华正带领团队连续作战,林西县大营子乡宝林村崩塌泥石流地质灾害治理工程立项项目、2025年骆驼山煤矿井田外以东万晨采空区东侧损毁土地生态系统修复项目勘查设计等多个项目都在紧张地进行中。

野外测绘
       在整理国家能源历史遗留矿山资料时,连续三天盯着扫描仪,血丝密布的眼睛亮得吓人:“这些上世纪五十年代的图纸脆得像苏打饼干,但每道褶皱里都可能藏着危险密码。”她的指尖轻轻抚过一张泛黄的矿区剖面图,那里标注着已被岁月模糊的巷道走向。在2025年历史遗留矿山生态系统修复项目中,王志华以巾帼不让须眉的担当,毅然扛起了重担。面对时间异常紧迫、野外环境极端恶劣的双重压力,坚持进行细致的地质调查,运用无人机航测、RTK等仪器完成了对高危崩塌体、泥石流沟的详细地质测绘,对地质灾害发育特征、活动规律及成因分析、形成机理进行深入剖析。她们结合地质专业知识,设计出兼顾稳定性与生态功能的修复方案。“土地复垦不是简单填土,要科学分析塌陷机理、水文条件,才能让植被真正‘活’下去。”志华的介绍,充分展示了地质工作的多元使命,完美诠释了从“找矿人”到“生态卫士”的转身。
       转型之路并不平坦。从矿产勘查转向生态修复,意味着要重新学习土壤学、植物学等跨学科知识。“虽然很累,但看到材料整理完成的那一刻,觉得一切都值得。”王志华说。当第一批蒙古莸在修复区绽放出蓝紫色花海时,那些在档案室不眠之夜扫描的褶皱,那些在暴雨中挺立的幼苗,突然都有了答案。王志华望向正在操作无人机的年轻队员们——这群地质"新生代"正用激光雷达扫描历代地质人,用罗盘丈量过的山峦,而大地的密码,永远等着被新的眼睛破译。
“四朵金花”的立项攻坚战
       2025年6月,草原刚披上夏日的绿装,内蒙古自然资源厅下达的立项任务就像突如其来的沙暴,吹响了新一轮地质勘查立项工作的号角。时间紧迫、目标艰巨,而广袤的戈壁与草原之下,复杂的成矿地质条件更如一道道谜题,等待着被破解。
       "四朵金花"迅速集结。组长王志华的办公桌上很快堆起满桌子的资料,五年的野外经验让她对矿脉走向有着近乎直觉的判断;王相冉的电脑同时运行着多个建模软件,她最擅长数据建模,能将凌乱的勘探数据转化为精准的成矿预测;制图专家吕丝曼的数位笔在跳动的电脑屏幕上划出流畅的等高线,她笔下的一张张地质图件总能成为立项材料的点睛之笔;刚从野外归来的李琼杰,工装裤上还带着戈壁的沙砾,就投入了数据校验,多个重要矿区的立项材料编制工作都出自她纤细的“巧手”。
       立项截止日前两周,团队同时接到三个多金属矿勘查立项和一个金属矿区块优选项目的硬任务。办公室里彻夜不灭的灯光见证着她们的奋战:王志华带着腰伤坚持核对每一份技术参数,吕丝曼的电脑屏幕凌晨三点仍闪烁着不断更改的勘查区范围,王相冉为了一张工程部署图反复修改,而李琼杰刚从野外归来,工装裤上还沾着戈壁的沙砾。
       连续几个深夜,在内蒙古办事处办公室的窗帘始终透着亮光。咖啡杯旁堆满图纸,键盘敲击声与讨论声交织,“时间紧、数据多,但必须保质保量。”项目负责人王志华回忆,王相冉则坦言:“作为女性,我们既要兼顾家庭,又要保证工作质量,压力很大,但团队互相支持,让我们坚持了下来。”吕丝曼补充道:“地质工作不分性别,只要热爱,就能克服一切困难。”“第七版修改,定稿!”随着王志华揉着太阳穴把U盘扔给同伴,窗外早市摊贩已开始吆喝。
       7月20日,当内蒙古自治区林西县何家营子萤石、钨锡多金属矿普查立项材料加盖公章,项目的文件整整齐齐码进报送箱时,办公室角落的泡面箱已经堆了半人高。两周内完成的这四份沉甸甸的项目书,不仅凝聚着三百多页技术论述、八十一张专业图件,更记录着她们在深夜互相鼓励的咖啡、野外调查时彼此系紧的安全绳,以及那份始终未被疲惫磨灭的专业热忱。
       王志华、吕丝曼、王相冉、李琼杰用行动证明,女性同样可以在这地质战线上大放异彩。她们以细腻的思维、严谨的态度和顽强的毅力,交出了一份份高质量的答卷,而四位女地质人的故事,也随着戈壁的风传遍了整个单位,成为激励更多年轻女性投身地质事业的生动注脚。
柔肩亦可担千钧
       “地质行业风吹日晒,但女性更细心、更有韧性。”一位资深工程师评价道。这些女地质工作者用专业与汗水,打破了“野外工作属于男性”的刻板印象。她们的故事,是内蒙古能源与生态建设浪潮中的一抹亮色,也是当代女性职业精神的生动注脚。
       柔肩担重任,这群女技术员用测绘仪丈量出女性的专业高度,用专业能力和坚韧意志证明了“巾帼不让须眉”。她们的故事,不仅是个人成长的缩影,更是新时代女性在艰苦行业中拼搏进取的生动写照。当未来矿工们因她们的成果而平安归家时,或许不会知道,某些安全线早在2025年就被一群不肯认输的姑娘,用冻僵的手指和熬红的眼睛,一笔一画改写了。下一步,团队将继续扎根内蒙古,为矿区的安全开发和生态治理贡献更多技术力量。她们的脚步,仍在继续。
       “四朵金花”再次踏上征途。她们的身影,是茫茫戈壁中最动人的风景线——那不是柔弱的点缀,而是改变大地样貌的重要力量。正如蓝花莸能在最贫瘠的土壤绽放,这些地质巾帼正用专业与热爱,在传统男性的领域开出一片绚烂。
链接:

Copyright © 2022-2029 河南省资源环境调查三院 版权所有 豫ICP备2022021139号

Powered by 河南省资源环境调查三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