贯彻二十大精神,为人才发展提供良好环境——学习党的二十大精神心得
发布时间:2022-12-06 14:53:08
作者:赵庆年文章来源:资环三院
党的二十大报告立足新时代新征程党的历史使命,把强化现代化建设人才支撑摆在更加突出位置,提出系列实施人才强国战略的新理念新举措,为做好新时代人才工作指明了方向。
近期,受疫情影响,我充分利用居家办公时间,结合专家权威解读和二十大有关新闻报道,对党的二十大报告进行了系统认真的学习。现结合工作实际,谈几点认识和体会。
一、提高政治站位,充分认识党的二十大精神的重要意义
报告全面总结过去5年工作和新时代10年的伟大变革,科学谋划未来5年乃至更长时期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目标任务和大政方针,提出一系列新思路、新战略、新举措。下一步,将严格按照院党委工作部署,把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作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首要任务,充分利用集中学习、支部主题党日活动和个人自学等方式,着力在学深悟透上下功夫,坚持做到先学一步、学深一层,确保二十大精神入脑入心、走深走实。
二、坚持学懂弄通,系统全面掌握二十大报告的精神实质
一方面坚持真学细学深学,原原本本、逐字逐句、全面系统地学,以“五个牢牢把握”为指引,深刻领悟党的二十大报告的精髓要义,以深学促实干,扎实推进党的二十大精神学习走深走实走心。另一方面,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努力将支部建设成为坚强堡垒,进一步提高支部党员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和政治执行力。总书记在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大会上所论述的32字伟大建党精神,解决了共产党从哪里来、到哪里去、要干什么的思想本源问题,要把支部各项工作做好,就必须进一步增强支部的政治功能和组织功能,以支部建设统领各项工作,我们每一名党员干部都要进一步学好党史,把伟大建党精神深深印在心间,体现在思想、工作和生活之中。
三、踔厉奋发,以实际行动推动党的二十大精神落地生根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必须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不断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这为深入推进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建设指明了方向,吹响了“冲锋号”。同时,报告首次将科技、教育、人才放在一个部分进行统筹部署,集中表达,足以说明三大战略的密切联系。2019年以来,我院根据发展需要,统筹考虑,进一步加大人才引进,先后招聘专业技术人员近80人,招聘人数、专业及质量为建院以来最好成绩。栽好梧桐树,引得凤凰来。下一步,我们要坚持系统观念,突出顶层设计,进一步拓展人才工作触角,围绕“引才、育才、留才和用才”,不断优化人才发展生态,更好服务三院高质量发展。
作为人事负责人,在以后的工作中,将进一步聚焦“人力资源优化配置、劳动用工和薪酬分配”等重点任务,切实把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激发的热情干劲,转化为做好当前工作的强大动力和实际成效,立足三院人才建设需要,不断拓宽工作视野,做足人力资源相关功课,用足相关人事政策,自觉把人事工作放在全面推进三院高质量发展的大局中去思考,进一步找准人事工作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的结合点、切入点和着力点,科学谋划下一阶段的人事工作。
四、拉高工作标杆,助推三院人才队伍建设再上新台阶
一要搭建发展平台,完善体制机制。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真心爱才、悉心育才、倾心引才、精心用才,求贤若渴,不拘一格,把各方面优秀人才集聚到党和人民事业中来。近年来,我院结合工作实际,先后制定了《工程系列首席专家、专家、技术带头人和青年技术骨干评选管理办法》《“师带徒”活动实施方案》等多项激励机制,为各专业人才发展提供了舞台。下一步,随着重塑性改革“后半篇文章”的深入推进,要积极探索“揭榜挂帅”“赛马”等制度,要坚持英雄不论出处、谁有本事谁揭榜,推动重点项目攻关、关键核心技术攻关,让想干事、能干事、干成事的人才挂帅出征,让有真才实学的人有用武之地。当然,在健全激励机制的同时,也应当进一步建立创新容错纠错机制,坚持鼓励创新、宽容失败,切实营造更加宽松、更能催人奋进的创新氛围,引导人才更好地挖掘自身潜力,确保人尽其才、才尽其用。
二要营造实绩导向,优化创新环境。有什么样的工作导向,就会营造什么样的干事创业环境。在日常工作中,我们要切实把创新实绩导向立起来,让评价能够更加全面客观地反映人才在成果创新水平、转化应用绩效和对单位发展等方面的实际贡献,充分激发人才创新动力;要坚决破除“四唯”,重点解决职称评聘中片面将论文、专利、项目和学历等直接挂钩的做法。动态调整职称评价标准,突出能力、业绩导向,更加注重工作绩效、创新成果,不断提升评价标准的科学性、适用性。
三要注重关怀激励,激发创新活力。人才竞争,说到底是人才生态的竞争。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坚持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实施更加积极、更加开放、更加有效的人才政策。这就要求我们坚决破除“官本位”、改变传统观念,特别是重塑性改革以后,合同制员工会越来越多,学历层次也会越来越高,我们各级干部要转变观念,不断创新人才服务内容、方式、标准,优化人才发展生态,让来院留院人才安心、放心、舒心。既要用事业感召人、引领人、激励人,也要充分关怀激励人才,要把创新成果与薪酬待遇更好结合起来,进一步完善薪酬分配机制,让综合能力强、实际贡献大、创新价值高的人才,有更高的价值认同和薪酬保障,激发人才多出成果、出好成果;既要坚持先进典型的宣传表彰力度,更要常态化联系服务人才,特别是各用人部门主要负责人,要及时主动掌握他们的思想、工作、生活等情况,力所能及地帮助解决实际困难和问题,排除后顾之忧,在全院上下形成尊重创新、尊重人才的良好氛围,真正让人才静心做技术、搞研究,力争多出成果、出好成果,让事业激励人才,让人才成就事业。
千秋基业,人才为本。在人才队伍建设工作中,我们要坚定不移地坚持党管人才原则,不断强化政治引领,积极引导广大专业技术人才为单位分忧、为单位尽责,为推动三院新形势下高质量发展贡献智慧和力量。
近期,受疫情影响,我充分利用居家办公时间,结合专家权威解读和二十大有关新闻报道,对党的二十大报告进行了系统认真的学习。现结合工作实际,谈几点认识和体会。
一、提高政治站位,充分认识党的二十大精神的重要意义
报告全面总结过去5年工作和新时代10年的伟大变革,科学谋划未来5年乃至更长时期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目标任务和大政方针,提出一系列新思路、新战略、新举措。下一步,将严格按照院党委工作部署,把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作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首要任务,充分利用集中学习、支部主题党日活动和个人自学等方式,着力在学深悟透上下功夫,坚持做到先学一步、学深一层,确保二十大精神入脑入心、走深走实。
二、坚持学懂弄通,系统全面掌握二十大报告的精神实质
一方面坚持真学细学深学,原原本本、逐字逐句、全面系统地学,以“五个牢牢把握”为指引,深刻领悟党的二十大报告的精髓要义,以深学促实干,扎实推进党的二十大精神学习走深走实走心。另一方面,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努力将支部建设成为坚强堡垒,进一步提高支部党员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和政治执行力。总书记在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大会上所论述的32字伟大建党精神,解决了共产党从哪里来、到哪里去、要干什么的思想本源问题,要把支部各项工作做好,就必须进一步增强支部的政治功能和组织功能,以支部建设统领各项工作,我们每一名党员干部都要进一步学好党史,把伟大建党精神深深印在心间,体现在思想、工作和生活之中。
三、踔厉奋发,以实际行动推动党的二十大精神落地生根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必须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不断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这为深入推进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建设指明了方向,吹响了“冲锋号”。同时,报告首次将科技、教育、人才放在一个部分进行统筹部署,集中表达,足以说明三大战略的密切联系。2019年以来,我院根据发展需要,统筹考虑,进一步加大人才引进,先后招聘专业技术人员近80人,招聘人数、专业及质量为建院以来最好成绩。栽好梧桐树,引得凤凰来。下一步,我们要坚持系统观念,突出顶层设计,进一步拓展人才工作触角,围绕“引才、育才、留才和用才”,不断优化人才发展生态,更好服务三院高质量发展。
作为人事负责人,在以后的工作中,将进一步聚焦“人力资源优化配置、劳动用工和薪酬分配”等重点任务,切实把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激发的热情干劲,转化为做好当前工作的强大动力和实际成效,立足三院人才建设需要,不断拓宽工作视野,做足人力资源相关功课,用足相关人事政策,自觉把人事工作放在全面推进三院高质量发展的大局中去思考,进一步找准人事工作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的结合点、切入点和着力点,科学谋划下一阶段的人事工作。
四、拉高工作标杆,助推三院人才队伍建设再上新台阶
一要搭建发展平台,完善体制机制。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真心爱才、悉心育才、倾心引才、精心用才,求贤若渴,不拘一格,把各方面优秀人才集聚到党和人民事业中来。近年来,我院结合工作实际,先后制定了《工程系列首席专家、专家、技术带头人和青年技术骨干评选管理办法》《“师带徒”活动实施方案》等多项激励机制,为各专业人才发展提供了舞台。下一步,随着重塑性改革“后半篇文章”的深入推进,要积极探索“揭榜挂帅”“赛马”等制度,要坚持英雄不论出处、谁有本事谁揭榜,推动重点项目攻关、关键核心技术攻关,让想干事、能干事、干成事的人才挂帅出征,让有真才实学的人有用武之地。当然,在健全激励机制的同时,也应当进一步建立创新容错纠错机制,坚持鼓励创新、宽容失败,切实营造更加宽松、更能催人奋进的创新氛围,引导人才更好地挖掘自身潜力,确保人尽其才、才尽其用。
二要营造实绩导向,优化创新环境。有什么样的工作导向,就会营造什么样的干事创业环境。在日常工作中,我们要切实把创新实绩导向立起来,让评价能够更加全面客观地反映人才在成果创新水平、转化应用绩效和对单位发展等方面的实际贡献,充分激发人才创新动力;要坚决破除“四唯”,重点解决职称评聘中片面将论文、专利、项目和学历等直接挂钩的做法。动态调整职称评价标准,突出能力、业绩导向,更加注重工作绩效、创新成果,不断提升评价标准的科学性、适用性。
三要注重关怀激励,激发创新活力。人才竞争,说到底是人才生态的竞争。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坚持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实施更加积极、更加开放、更加有效的人才政策。这就要求我们坚决破除“官本位”、改变传统观念,特别是重塑性改革以后,合同制员工会越来越多,学历层次也会越来越高,我们各级干部要转变观念,不断创新人才服务内容、方式、标准,优化人才发展生态,让来院留院人才安心、放心、舒心。既要用事业感召人、引领人、激励人,也要充分关怀激励人才,要把创新成果与薪酬待遇更好结合起来,进一步完善薪酬分配机制,让综合能力强、实际贡献大、创新价值高的人才,有更高的价值认同和薪酬保障,激发人才多出成果、出好成果;既要坚持先进典型的宣传表彰力度,更要常态化联系服务人才,特别是各用人部门主要负责人,要及时主动掌握他们的思想、工作、生活等情况,力所能及地帮助解决实际困难和问题,排除后顾之忧,在全院上下形成尊重创新、尊重人才的良好氛围,真正让人才静心做技术、搞研究,力争多出成果、出好成果,让事业激励人才,让人才成就事业。
千秋基业,人才为本。在人才队伍建设工作中,我们要坚定不移地坚持党管人才原则,不断强化政治引领,积极引导广大专业技术人才为单位分忧、为单位尽责,为推动三院新形势下高质量发展贡献智慧和力量。